欢迎来到远景建筑! [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热门关键词: 设计施工 砖瓦 彩画 建筑案例 园林景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古建风水

古建风水——明十三陵风水详解

浏览次数:1767     发布时间:2020-06-12

  

 

要说古代建筑风水,那就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历代朝代的“驻点”自然会有很多的风水上的讲究,明代十三陵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寝,如今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就是其中的典范。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明末清出着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明十三陵无疑是建筑风水中的经典之作。所利用的风水学知识也是一时半会我们理解不了的,但是也不妨碍我们对它的赞叹。 

“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风水在三僚。”近年来,梅窖镇三僚村“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的名声大噪,在这里,自五代十国起,先后出了27位堪舆国师、72位明师。在明代,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勘定明十三陵的廖均卿。  

风水宝地明十三陵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脚下,有一处规模宏大的明代皇帝陵建筑群,人们称之为“明十三陵”。这里埋葬着自永乐皇帝朱棣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明代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众多妃嫔、太子、公主和从葬宫女等,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的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就对此地赞不绝口,称其为“风水宝地”。现在,这处皇陵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如果你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就会发现,它的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受到了外国专家的赞赏。英国著名史学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而埋葬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的长陵,是十三陵中营建最早、位置选择最为考究的一座。这块风水宝地正是由廖均卿选定的。 

勘定十三陵的风水师  

廖均卿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廖三传的后人,廖氏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赣州府兴国县的三僚村,给人看风水。在被朝廷选中之前,廖均卿已经在当地操持主业,并小有名气。 

当时的皇帝是朱棣,其皇后徐氏是明代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女儿,也是朱棣唯一的中宫皇后。朱棣称帝后,第二年改元永乐,所以人们称他为永乐皇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病故,朱棣特别下旨让礼部尚书赵羾卜选陵地。 

在古代,不论是皇家还是士庶百姓都特别迷信风水。正因为此,为徐皇后选陵地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将来永乐皇帝驾崩后要与皇后合葬。赵羾冥思苦想了几天,查阅了很多古代有关风水方面的书籍,终于找到了江西廖氏一族这条线索。于是,他建议永乐皇帝下旨查访居住在江西的廖家后人。 




选定黄土山吉地  

徐皇后病逝后的第五个月,朝廷终于找到了廖均卿,他即刻奉命到北京卜选陵地,由于路途遥远,至第二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才到达。他先后查看了门头沟的燕台驿、海淀区的玉泉山等地,觉得都不太好,便返回了南京。 

2个月后,廖均卿第二次奉旨到北京选地。他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五月一日到达北京,遍览京郊各地之后,在六月一日来到了京北昌平县的黄土山,也就是现在长陵所在的天寿山。 

同年六月十日那天,年近50岁的廖均卿登上黄土山山顶,四处察看,终于选定了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为了向永乐皇帝清楚地汇报黄土山吉地的情况,廖均卿按照实际地形绘制了黄土山的风水形势图。图上标注了陵寝营建的位置,以及哪里的山是青龙,哪里的山是白虎,哪里的山是玄武,哪里的山是朱雀,水是怎么走的,水口在哪里等。 

看似简单的图,廖均卿在山上整整画了2天,于同年七月十二日返回了南京。 

同年八月一日上朝,廖均卿把自己绘制的黄土山图献给永乐皇帝,还附上一道《朝献山图表章》,用文字对山图特征进行了解释。说这里的地形既符合天上的星宿布局,又符合八卦阴阳五行生克原理。陵寝建在这里,明朝会万古长存,代代出圣明君主。 

永乐皇帝听了,不禁龙颜大喜,下令赐给廖均卿三百吊钱、一套夏天穿的衣服,以及三石白米、五缸酒、五十斤鱼、五十斤肉。此前的廖均卿只是个乡下人,第一次得到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赏赐,顿时受宠若惊。正因为此,廖均卿正式迈出了入朝为官的第一步。 

成皇帝身边红人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永乐皇帝在廖均卿的建议下两次亲临昌平黄土山吉地视察。据说,当时有不少人都建议皇帝在潭柘寺那里建陵,但两次察看后,永乐皇帝心里有了底,觉得黄土山是一块非常好的风水吉地,就此决定在这里为徐皇后和自己营建陵园。 

选定这块宝地后,廖均卿等人并没有停歇,而是继续为皇家寻找其他备用的风水吉地。茶湖岭、洪罗山、百叶山、陈宫山、雁口、龙冈、汤泉、禅峰寺、文家庄、辛家庄、石门驿等地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廖均卿等人回京后,永乐皇帝在一日当殿吩咐:“廖均卿等臣,遍游山川,劳苦风霜,各封赏官职。”之后不久,便从钦天监署博士之类的小官,直升至钦天监五官灵台郎(博士品级)。 

从一介平民到朝廷红人,廖均卿在不足三年时间内,实现了“三级跳”。但他对留在朝廷做官并没有兴趣,尽管永乐皇帝执意挽留,又许以赏赐金银、升授官职等诸多好处,他仍不为所动,以上有年迈老母,下有五子没有婚配为由,坚决辞官回乡。 

无计留人的永乐皇帝送了廖均卿一把扇子,并亲笔提写了一首诗:“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以表怀念之情。 

同是江西人的解缙,此时是翰林学士,也送了廖均卿一首诗,诗里有这样的句子:“杨廖廖杨奕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可是,廖均卿刚刚到达北京东南面的通州,就又被永乐皇帝派人追回来了。回到京城,永乐皇帝对他说:“均卿离朕数日,心甚不快。宣卿回京,同享叙话。”更是下令赐给廖均卿四品职衔,供养在钦天监衙门内。每隔两三天,永乐皇帝就宣他进宫说话、下棋。 




糯饭公佑后世兴旺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四月,廖均卿应邀到密云县看衙门的风水时生病了。永乐皇帝心急如焚,马上下旨:“廖均卿在患,着太医院服药。” 

可惜的是,尽管有太医妙手,仍然无法挽留廖均卿。同年五月二日,廖均卿在北京去世。临终之前,他对跟在身边的第五子廖信厚说:“我天数将尽,不能医治。我死之后,皇上一定派人将我的棺椁送回老家。就把我葬在村边山岭背后的虎形地吧,日后丁财稍可,我在冥中也安心了。” 

直至现在,梅窖镇三僚圩北约七华里之虎形半山腰的虎形墓地,仍然保存有廖均卿的麻石墓碑,正面刻了“钦天监博士墓”。据传,这块墓地是廖均卿生前就择定好的,只是没有墓冢保存,真正的穴位无法考究。 

但是,廖均卿后代人丁兴旺,大部分聚居在梅窖镇店山村中邦,直系后代现已有千余人。传说廖均卿只有一只耳朵,中邦廖氏称他为“只耳公”;廖均卿喜吃糯米饭,故后人又称他为“糯饭公”。现在中邦廖氏每年旧历三月初三,都有一个“糯饭公节”,由族中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为廖均卿墓挂纸,每年传一块牌子,上面写好了要多少糯饭、多少酒肉,接到牌子的老人负责筹措上述物资,邀请全村老人一起吃饭和为“糯饭公”上坟。